避开学古琴的笑话,一定先知道古琴怎么摆放
白居易在《船夜援琴》写道:“鸟栖鱼不动,月照夜江深。身外都无事,舟中只有琴。七弦为益友,两耳是知音。心静即声淡,其间无古今。”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器乐知音,愁苦烦闷时,一曲琴曲解千愁;欢欣快乐时,一曲琴曲抒百悦。可以说,古琴就像是一位熟悉的朋友,常常陪伴在古人身边,抚琴、弄竹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。
古装电视剧里,就可以常常看到抚琴这一幕。不过,很多电视剧里并没有弄清楚古琴怎么放,往往张冠李戴,演员煞有介事地假装抚琴,手中的古琴却是反的,或者,将古琴当做古筝弹奏,殊不知被行家一眼识破而贻笑大方。今天我们成都子云古琴馆带领大家,深度认识古琴的结构和摆放方法。
《甄嬛传》中,甄嬛进行了古琴的错误摆放示范
宋徽宗《听琴图》中的正确示范
对比看看错在何处?
古琴各部结构图
中华文明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千百年来融合的形态,不管是儒家核心思想所讲求的“天人合一”,还是道家所提倡的“道法自然”都在追求自然和人类休戚互通,从而达到一种超脱、逍遥的至高境界。因此,先人们喜欢根据自然现象、从人本身出发,来为万事万物寻找溯源之本。比如,古琴的构造就与自然现象、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琴长三尺六寸六分,象三百六十六日也。广六寸,象六合也。文上日池,下日岩。池者水也,言其平。下日滨。滨者服也。前广后狭,象尊卑也。上圆下方,法天地也。五弦,象五行也。大弦者,君也,宽和而温。小弦者,臣也,清廉而不乱。文王、武王加二弦,合君臣恩也。宫为君,商为臣,角为民,徵为事,羽为物。——蔡邕《琴操》所载
古琴的结构是一种崇尚自然的设计,先人在制琴的时候别有意趣,根据自然天相来为古琴的各个结构、部件来进行命名。每一个充满了古韵的名字,背后都暗藏着先人们对未知自然的崇敬和膜拜之情。
古琴构造较为复杂,由一块长三尺六寸五分的桐木版(面板)和一块梓木板(底板)构成,将桐木版作为琴面板刨成弧形,中间挖出槽腹,做成共鸣箱,然后与梓木底板毡合。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,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,叫作舌穴。
古琴的面板称琴面,是一块长形木板,表面呈拱形且面板较厚,内部结构较粗糙。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,琴尾为椭圆形,在项、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。底板称琴底,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,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。琴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,用以标记音位。
琴长三尺六寸五分,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。
而古琴拥有十三个徽,代表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。
在挖槽腹时中间留出上下两个音孔,分别对应底板的两个出音孔(龙池、凤沼),在龙池头部和凤沼尾部各有天柱、地柱两个音柱。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,上安两足,称颂足。弦轴又称琴轸,多为圆形或瓜棱形,中空(穿弦用)。
古琴分为了泛音、按音、散音三种音色,
分别代表天声、地声、人声。
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。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,也开有穿弦孔。底板上有四个琴脚,琴首部两个叫凫掌。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,起垫平琴身的作用。
琴弦代表流水,
支撑琴弦的称为岳山,代表高山。
古人认为见山立志,见水生情。
这样一来古琴上有山有水,代表了山高水长。从国画来看,山山水水是中国古人经常描摹的意象,一方面代表着古人至清至纯的审美意趣,另一方面也寄托不随波逐流的理想志向。
古琴造型优美简洁,既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晶,无可非议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2003年的11月,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”2008年8月,古琴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,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。无论从科学、艺术、文化还是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这一人类文明的历史遗产,都充满了内韵和魅力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传承千年的经典和精髓,必定会在历史的洪河中慢慢流失,但面对这一件件一个个珍惜的珍宝,我们能做的是抱着审慎、谦虚的态度去学习、了解,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尊重和敬畏。
请关注成都子云古琴馆微信公众号(扫描下方的二维码),这里不止有古琴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