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古琴样式繁多,琴友们来学习一下

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,古琴由谁而制造,这个问题充满了争论。相传,为伏羲所造,亦传神农造琴……众说纷纭,实难有一个标准答案,因而伏羲造琴成为了大家所普遍认同的观点。伏羲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,也被誉为“中华上古人文祖神”,据说他具有人首蛇身的身形,和女娲一样的形态,颇有希腊神话美杜莎之感,难以确定是否有真人存在。因此,无论是伏羲的身份,还是古琴的创制,沾染上浓浓的神话传说色彩,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浪漫气息。

根据《五知斋琴谱》所记载流传下来的古琴样式有51种,而今天常用的不过20余种。而《钧天斫琴录》提及所谓100种,其中包含了主要琴式的演变样式。

五知斋琴谱

《五知斋琴谱》,是一本中国琴曲集,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。清代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共八卷,收录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,指法细致详尽,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。

钧天录

《钧天斫琴录》,由钧天坊创始人、北京市古琴非遗传承人——王鹏所著,其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制作专业。曾修复唐代名琴“九霄环佩”、宋琴“龙吟虎啸”等上百张名琴。所斫之琴造型优美,音色纯正绵长。奥运会开幕式上所演奏的古琴,即出自其手。

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古琴样式?琴式的创制是依何而造呢?古琴的样式,主要还是造琴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,通过对古琴样式的变异和创制以此传递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。可以说,每一种样式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思想,表达着与众不同的语言。一般来说,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:

  • 一是圣人造琴,如仲尼式、神农式、伏羲式等;
  • 二是文人造琴,如落霞式、蕉叶式、连珠式等;
  • 三是帝王造琴,如襄王琴、璐王琴等。

依照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的看法,大抵是伏羲先草创了古琴,未能完善,再由神农氏加以研究、改良。从目前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来看,除弦数与底板外,形制已经基本一致,以至于沿用至今。

琴界有言:“唐圆宋扁”,存世的名琴中,也以唐琴、宋琴最为名贵。和宋琴相比,唐琴一般外形较为浑圆饱满,底板隆起,一般在颈、腰内收部分作圆角处理。唐琴的样式主要有:伏羲式、神农式、凤势式、连珠式、师旷式、子期式、仲尼式、霹雳式。

北宋初的琴式,基本是模仿唐琴。随着逐步发展,琴面的弧度从浑圆向扁平化变化,从而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。在长度和宽度上,宋琴没有明显的标准,有的比唐琴长,有的短于唐琴。可以说,尤其是在宋代,琴人、琴曲、琴论、琴画,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
朱文济、郭楚望、毛敏仲、汪元量都是卓有成就的古琴家和古琴作曲家;朱长文、崔遵度、刘籍、成玉磵则都有重要的琴史和琴论著作;还有范仲淹、欧阳修、苏东坡等大文人也是著名的琴人和古琴收藏家。此外,还形成众多流派,如京师琴派、江西琴派、两浙琴派等,甚至于受到皇室深爱:宋太宗本人就爱听古琴演奏,还将古琴的七弦增为九弦,改旧曲,创新调。宋徽宗也十分爱琴,曾设立“万琴堂”网罗天下名琴,由其亲自主持或官方主持创制了新的古琴样式“宣和式”。

由于理教在宋朝的风行,自北宋开始,琴的外形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。到了南宋时期,仲尼式仍然为主流,只是外形又演变出肩耸而形狭的样式,而且形状更趋向扁平狭小。

之后,琴式逐步发展变化,到了明清两朝,古琴文化受到了极大重视,皇室和民间的斫琴之风盛行,上至皇室,下到平民,诞生了很多的琴家、琴人,因而也增添了很多古琴式样。

明朝的新增琴形主要有:绿绮式、正合式、梁鸾式、清英式、万壑松式、飞瀑连珠式、蕉叶式等。

鸦片战争之后,1877年留声机问世,人们开始实现以信息技术记录、保存和传递声音。也就是在这由清末转入民初的特殊时期,古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,弹琴人、斫琴人也逐渐减少。

《钧天斫琴录》虽提及所谓100种,根据《五知斋琴谱》所记载流传下来的古琴样式有51种,这为普遍共识,而今天常用的不过20余种,有些样式已经消逝,有些则流传千古,以下则是现今流传较广的样式。

仲尼式
又称为孔子式、夫子式。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,琴颈、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,腰部内收一方条,除此之外,别有变化。整体简洁大方,弧度有圆有方,颇具儒家处世之道。此形制为流传最广,使用最普遍的两种形制之一。

仲尼式古琴

伏羲式
伏羲式的造型浑厚,琴首微圆,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,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,整个造型简洁大方,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,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。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,与仲尼式同为流传最广,使用最多的两种古琴形制之一。

伏羲式古琴

连珠式
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,为常见的方形,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,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,远观像双进珠相连,故曰连珠式,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。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,历代均有名琴存世。

连珠式古琴

落霞式
“落霞式”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,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,灿烂的晚霞,落日的辉煌,动人的情怀。这款琴是属于典型的文人造琴,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,琴的声音雄浑洪亮,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。

落霞式古琴

另外落霞式有一变种,名曰:残雷式。

残雷式古琴

灵机式
此形制概为古代文人灵机妙想而创,造型精巧,项有两大半月形弯入,腰则一小半月弯。又称“万壑松式”,取自李白《听蜀僧浚弹琴》中的“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。”

灵机式古琴

蕉叶式
蕉叶式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,其形状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,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的音乐,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独有的浪漫情趣。琴护轸部位匠心独运的斫制成叶柄样式,十分惹人喜爱。

蕉叶式古琴

神农式
神农式的样式: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;下部大致在雁足部位起一个弯,非常简捷,是流传较普遍的款式。(神农式形制存在争议)

神农式古琴

附上另外一种“号钟式” 形制(也有观点说这种形制才是神农式):

号钟式古琴

凤势式
这一形制的特点是从琴头直接起弯或从岳山起弯,上边两个弯,下边两个弯,式样古朴而流畅,它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种。

凤势式古琴

列子式
列子式和仲尼式比较相像,只是在琴头部位缺了两个角。

列子式古琴

混沌式
混沌式古琴通体浑圆,琴头琴尾都是圆滚滚的,这种形制的琴无论怎么看起来都是圆萌萌的。

混沌式古琴

正合式
正合式是属于最素净的一种样式。明清以后,古琴形制的风格多趋向于华丽、繁琐,唯有一种样式例外,那就是正合式。“大巧若拙”一词在此样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此琴首 、颈、肩、腰等处,浑然一体,一线直下,无一丝变化。

正合式古琴

梁鸾式
梁鸾式和正合式很像,唯一的区别在于正合是线条笔直,而梁鸾是有曲线的,特别在腰部,曲线柔美。

梁鸾式古琴

绿绮式
相传司马相如的琴“绿绮”通体黑色,隐隐泛着幽绿,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,因而名为“绿绮”。现在,绿绮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,但其形制却流传了下来,它也见证了见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。

绿绮式古琴

师旷式(又名月琴式)
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盲人琴师师旷所创,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,造型奇特,音韵如磬。

师旷式古琴

此君式
又名阮竹式,可见其在形制上模仿竹节。竹,雅称修竹,又名篁,文人雅士取其正直虚心高节的意思,当作君子的象征,将竹称作“此君”的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。

此君式古琴

部分参考文章
李祥霆:《古琴综议》
铭乐堂古琴会馆:《常见古琴样式概览》
乐器学习网:《解读古琴的历史与发展》

沉淀千年的古琴文化博大精深,用尽一生也难以穷尽浩海。而且历朝历代的论著颇多,对很多初学琴友而言,实则很难分辨、理解其涵义。之后的一段日子,我们成都子云古琴馆将从个人角度,整合、分享一些自身所关注的问题和作品,以此与琴友们共同探讨、学习古琴。这无非只是管中窥豹,更不及大家所言,只愿个中分享和感受有益于各位琴友理解古琴,感受其魅力。

盛唐胡乐盛行的时候,崔珏有“七条弦上五音寒,此艺知音自古难”的感概。知音难觅,既然来了,不如我们一同奔赴一场琴韵的盛宴,一同拥抱这个全球文化交融的最好时代和最坏时代,一同碰撞出对于古琴这门古老乐器的新体会、新感悟。

请关注成都子云古琴馆微信公众号(扫描下方的二维码),这里不止有古琴……

二维码